快3输的钱怎么赢回来

东营:创新社区文化供给 涵养城市文化气质
快3输的钱怎么赢回来
栏目分类
东营:创新社区文化供给 涵养城市文化气质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9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95

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文竹书画苑内,青年画家指导孩子们作画的身影;河口区河口街道河盛社区文化书院内一场场非遗手工体验课,勾勒出了社区文化生活的生动一瞥。在东营,这样的文化图景俯拾皆是。文化正以润物无声之姿,悄然重塑着社区居民的日常。

整合资源,文化阵地“活”在身边

河口区河口街道河阳社区的文化会客厅内,居民蒋玉娥与老姐妹们正踏着轻快节奏翩翩起舞。“社区为我们这些退休的姐妹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,让我们在这地方练舞。都退休了,在家闲着,出来玩一玩,活动活动,又锻炼了身体,又提升了我们自身的气质。”棋艺驿站中,老者执子沉思,落子声清脆如珠;石油会战的老照片墙下,祖孙俩正驻足细说城市年轮......

这方会客厅原是闲置的油田移交资产,一直处于闲置状态,社区斥资400余万元,将其打造为“1个会客厅+3个主题驿站”的全时域文化空间,这正是全市文化社区(书院)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。

在东营,越来越多的社区通过盘活闲置资源,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阵地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。自东营市深入开展文化社区硬件升级行动以来,有40个试点社区成功协调改造办公用房1.6万平方米,整合开放要素齐全的文体活动室390个;130处楼道微景观将中医知识、好人故事嵌入生活转角;96所学校场馆与120处文博空间打破围墙,串联特色展示理论宣讲、好人模范、中医中药等文化元素,让文化的血脉在街巷间奔涌不息。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这一处处方寸之间得到了最好的诠释,满足了全民的文化需求,涵养了城市的文化气质。

课程多元,滋养全龄“学”在身边

华灯初上,垦利区文化夜校的陶艺教室内,市民李女士正在体验陶器制作,“白天忙工作,晚上能在家门口学手艺,感觉比以前过得充实多了!”她的感叹引来周围学员共鸣。

垦利区文化夜校精准对接市民日益多元的文化学习需求,始终坚持“需求-反馈-优化”的运行模式,定期收集学员意见,优化教学内容,新增国潮手作、智能设备应用等课程,每月滚动开班,覆盖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时段。截至目前,28门课程已举办4期,服务群众300余人次。

夜校的成功运营,为东营的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夜校的出现,让东营的夜晚多了一份文化的温度,也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。近年来,东营市坚持网上网下开门问需,打造全时覆盖、全龄服务的文化课堂。针对老年群体开设中医养生、美学鉴赏课程;为中青年提供科普文化、舞蹈演唱培训;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传承、文体训练。在0-3岁早教领域,36处标准课堂已开展792期家庭教育指导。“文化润心”公益培训深入社区700余场次,中医生活化课堂开进楼宇巷陌。多层次的文化滋养正悄然提升着城市人文底蕴。

书院搭台,文化能人“聚”在身边

东营区辛店街道玉兰社区“清邮艺”宣讲工作室内,孙保真给大家讲《胜利的故事》、王清讲《一千零一封家书》......这都是玉兰社区从本社区中挖掘出的文化能人。玉兰社区探索“精准摸家底、选好带头人、建立人才库”的“三步走”人才培育战略,打造了“桑梓人才驿站”平台,发掘出王清、孙保真、钟辉等45名文化能人,培育18支文艺团队,推动文化社区(书院)扩容提质,优化了文化供给,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“文化盛宴”。

文化能人、达人为文化社区(书院)建设带来了源头活水,东营市多措并举,鼓励退休党员干部、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社区建设、管理,挖掘社区非遗传承人、能工巧匠等行家里手组建师资队伍,动员各级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高校人员等多方力量,下沉文化社区(书院)开展志愿服务,为社区居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享受,满足了居民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
从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文化阵地,到开设全龄课程丰富市民文化夜生活,再到书院搭台凝聚社区文化能人,东营的文化社区(书院)建设,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深深扎根于社区沃土,融入百姓日常。文化阵地活了,精神生活富了,邻里关系暖了,文化基因在一次次共享、学习与互助中悄然生长、代代相传。这方浸润城市记忆、焕发时代新风的土地,正以文化社区(书院)建设之力,持续描绘着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润城的城市新图景。(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通讯员 闫风静)